5月6日,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研讨会主论坛在南京紫清湖温泉度假酒店成功举办,共有来自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200余人于现场参会。此次论坛还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江苏分社、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支持。
论坛由《中国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给予大力支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和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协办。
主论坛分为开幕、主论坛报告、圆桌讨论、总结几大环节。嘉宾们围绕“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这一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开幕环节首先由《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金荷仙教授进行开场。她热烈欢迎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和所有与会人员,并介绍了此次会议由于延期又重新启动的曲折筹办过程,感谢了会议的支持、承办和协办单位以及为此次会议付出的同仁。
出席主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磐岩,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田如男,《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成玉宁教授等。
王磐岩——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张大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张彤院长会议承办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他表示,“从场地到场所”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包含了场地、环境、功能和文化等诸多因素,更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一大主要课题。我们围绕这样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专题开展研讨,为业界甚至跨界的合作、交流和研究创建了一个新的学术场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拓展“景园设计方法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激发风景园林师的创造力,推动人居景观环境再上新的台阶。
田如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
开幕致辞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视频录播)、王建国院士、张大玉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成玉宁教授、AECOM景观项目执行总监Lee Parks、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晓倩(代东南大学陈薇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设计师李存东(线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章明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林箐教授、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永红、SLA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Stig L. Andersson(视频录播)、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虎、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院长虞金龙、浙江农林大学陈楚文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严军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Anette Freytag教授(视频录播)作主论坛报告。王向荣教授、成玉宁教授分别主持报告的上午、下午场。
主论坛报告开始由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园林》顾问,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园林》顾问,张大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校长,王忠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院院长、《中国园林》编委,成玉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园林》编委,Lee Parks(李程)——AECOM景观项目执行总监,英国注册风景园林师等人进行主题报告演讲。
圆桌讨论
此次论坛包含三场圆桌讨论。
一场圆桌讨论由王向荣教授主持,参与嘉宾有王建国院士、张大玉副理事长和成玉宁教授。各位嘉宾主要探讨了以下2个问题:1)在一级学科设置方面,风景园林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年轻教师和学生对于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有些迷茫,学科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应该如何寻求突破空间;2)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学生在作业中对此依赖越来越多,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3位嘉宾一致认为,风景园林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必不可少,相关专业人员应该总结出多年来学科自身持久稳定的内核,将其做强做实,积极理解变革,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专业,充实学科内涵,做出自己的成绩;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学生阶段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将AI作为辅助,很好地利用起来,但是不能主导设计。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有葛明教授、章明教授、Lee Parks总监、李永红副总裁,以及青年学者北京林业大学边思敏老师、南京林业大学张金光老师、东南大学施佳颖老师。几位青年老师的问题重点为:1)设计方法论的介入以及对于实践的帮助,如何将方法论引入教学中;2)个人的经历、对自然的感受如何融入设计实践中,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经历来引导实践;3)作为建筑师,如何看待时间的概念,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人、自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嘉宾们认为遗址公园的设计需考古、城市规划、管理团队及后期运营团队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机制,让保护和改造达到一种平衡,以寻找到较佳的价值;作为设计师应该多感受自然,从自然中领略设计的精髓,以更好地融入实践;场所精神需要诗化地呈现出来,自然在做功,时间在做功,我们需要尊重时间,感受时间的厚度,让场景变得更加具有价值。
第三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为孙虎董事长、虞金龙院长、陈楚文教授、严军教授、朱育帆教授,以及青年学者同济大学汪洁琼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诗阳老师、东南大学成实老师。青年学者的问题聚焦在:1)以上海为例,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关系?2)在更新类实践项目中,如何协调“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关系?3)魅、魄、装饰、质感、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4)如果将视角放大到整个城市,基于鸟类的生境设计有哪些可以设想的空间机会?嘉宾们认为海派园林是上海的特色,海派就是海纳百川,有包容性,上海的景观也强调在地性,尤其是精细化,这样才能成就具有上海品质的景观作品。城市更新项目中有设计师、地方、居民等不同角色的参与,只有将他们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更新项目,更有智慧地处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关系。“自然”是当代观念建构问题,“装饰”是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建构问题,“质感”是体验通感建构问题,而“魅”“魄”是场地的阴柔与阳刚之力,它们都是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是解决场地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灵感来源。用东方智慧带领人们做生态市民,将旅游观光、自然保护、产业结构等相结合,就能够在城市里和城市周边营造出种类多、范围广的鸟类生境模式。
王向荣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目前行业中相当多的论坛主题都较宏观,像此次论坛一样聚焦某一实际的设计主题展开研讨的会议较少。风景园林是对地表的塑造和管理,如何将场地转变为人性化的场所始终是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切实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风景园林师不光要做科研,更要做设计;不光要写论文,更要学会将所思所想变成好文章。